1、4+7带量采购引发药圈核式地震
摘要:近期有媒体报道第二批带量采购将很快面世。截止目前,所有“4+7”城市均已出台带量采购实施细则,第一批药品集中采购在这些城市都已开始执行。
2018年11月15日,备受业界关注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于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发布,标志着全国性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正式拉开序幕。带量采购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药价,却也给医药商业企业带去原子弹级的挑战。
带量采购是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要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报价,低价者中标,而前提条件是需通过一致性评价。
其意义在于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竞价,起到以量换价的作用,降低采购药品的价格。而“4+7”指的是此次带量采购试点城市。试点地区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
根据采购方案,这场“4+7”的药品带量采购中确定了31个采购品种和约定采购量,按试点第一批中标情况看,药品价格降幅极大超出预期,其中恩替卡韦降价高达90%,恒瑞厄贝沙坦亦降价60%。
面对如此巨大的降幅,若无一定的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及较优的成本控制,根本不可能在带量采购中胜出。
万联网分析认为,继“两票制”后推出的“带量采购”将给整个医药商业企业带去巨大冲击,医药竞争将造成医药供应链很难实现跨企业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在药品供应链上渠道优势明显或者有老字号中药品牌背书的医药连锁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大量的医药企业由于利润单薄,进项票不够而可能去买一些不合规的发票,让企业法人与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2、带量VS不带量
以往的药品招标,只招标价格,而没有数量,中标企业还需要组织销售队伍进医院做工作,以此促进药品的使用和销售。在过去,医院也可以从医保用药中按药价比例获利,因此制度性的推高了药品采购成本。
从直观来看,与不带量的集中采购相比,带量可以给药品企业明确的销售承诺和预期,方便企业安排生产和销售,控制成本,从而可以给出更优惠的价格,让患者获得更多收益。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强行去除了医药商业企业之间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以前,医药供应商如若无法一次性承担药品所需的体量,可以通过与其他药企合作分担供应压力,大家一起把整个大头吃掉,即完成了业务协同还能实现利益共享,药企之间和谐发展。
但在带量采购后,这些所谓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都将变成残忍的优胜略汰,很多小药企根本连一致性评价都通不过,将会被无情的淘汰(根据CFDA此前数据显示一致性评价的过关率仅5.88%),市场普遍存在的大量“僵尸批号”将会消失,行业整合加速,最终实现去产能的效果。
3、为何带量采购能引发药圈地震呢?
企业一旦中标,则可迅速吞下大量市场份额,但中标所付出的代价是给出最低的价格。由于承诺了采购数量,企业中标后不用再担心产品销售的问题,能够节省大量促销、流通等环节的费用。
而一旦落选,只能眼睁睁看着别家企业“占领”市场因此维系价格和市场的平衡,成为带量采购中最为关键的博弈。
整体而言,带量采购导致药品降价,将压缩相关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的利润。价格竞争将加剧,各家企业将只能赚到加工费;随着带量采购的推广,国内仿制药会趋向集约化生产,大型仿制药企业只能依靠低成本、多品种存活下来。
此外,带量采购实施后,信贷资源将向融资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中。
4、对产业链医药商业流通药企的影响几何?
医药流通是个重资产、赚辛苦钱的行业。医药商业流通药企按细分行业划分的话,主要业务可以分为三块:分销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和医药工业,这里只谈分销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
而分销批发和零售业务按渠道划分的话,又可以粗略分为医疗机构的纯销业务和药店的批发+零售业务两大类。
首先,带量采购对医药商业流通药企的直接冲击影响毋庸置疑就是医疗机构这块的分销业务。医药流通企业的药品销售和推广的优势将大大被削弱,传统赚中间价的贸易模式将被重组,从分销商彻底沦为配送商。
而分销业务是流通药企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这块业务的毛利相对较高,而配送服务毛利很低,所以这块的影响对流通药企的影响是巨大的。
未来流通药企发展的路径可能由传统的从事药品销售及市场推广的分销商转变为服务商(如配送服务价值链上的技术服务、产品服务等)。
其次,终端药店这块的业务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主要来自于药品带量采购带来的药品价格下降的冲击影响。
分级诊疗和处方外流都将直接受零售药店药品结算价格是否与医院医保结算价格一致所影响,而医院端和药店端结算价格一致将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医院价格低,药店价格高,人们并不是傻子。因此,医保带量采购扩容势必挤压零售药店的生存空间。零售端的生存压力将来自医保控费压力的传导。
万联网分析认为,流通药企的业务模式或将重构。医保带量采购带来的影响,无论是上游的原研药、仿制药厂商,亦或是中游的流通药企,将加速未来市场的集中度量级跃升,寡头赢家通吃或许已经开始来临。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激励原研药、创新药的结果不会变;淘汰落后产能中小厂商,提升集中度的结果不会变;最终让利患者,减轻财政负担的结果不会变。
5、怎么办?
那么,面对此等家家自危的局面,流通药企们该如何是好?
记者认为,主要是看“4+7”城市如何推广,推广力度与速度多大,纳入带量采购的药品范围会不会直接蚕食医药商业企业或终端药店的主要盈利品种,再就是带量采购有无协议难以全部落实、货款回收期超长、中标企业流标等后遗症。
首先,即使第一次招标的回款及带量情况较好,但要形成全国性的影响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再者,受制于一致性评价进度的影响,品种数及区域和份额都有待扩大。带量集中采购的品种不过31个,这些药品在药店终端的销售量极其有限,暂时也影响不到其他品种势力范围。
但如何寻找新经营模式、新盈利增长点的问题,仍是医药流通企业/终端药店的重中之中,建议以下工作应尽快提上日程,并根据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广程度及时应对:
1.密切关注“4+7”带量采购试点随后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正确研判医保控费的实施力度,未雨绸缪,做好应对。
2.终端药店应发挥回款及时等优势,积极与上游医药企业谈判,一旦未来医院带量采购的药品波及药店,应努力要求享受同等待遇。
3.如果一家药店的采购量不足够大,可联合其他药企/药店联合采购或新成立带量采购联盟。
4.关注带量采购中那些未中标企业的情况,探讨并寻求带量采购之外的合作机会。
万联网分析认为:当前“整个医药产业链正处于重构期,平台与平台的融合、上游与下游的融合、跨界的融合更加紧密,更加频繁”,政策多变期叠加环境复杂期,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大对政策的跟踪研究力度,积极正视这个行业的矛盾、问题与挑战,趋利避害,主动有为。
TAG: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