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每年在3万亿元以上,传统金融机构满足的需求却不足10%,其中物流运费垫资每年约有6000亿元的融资需求,传统银行贷款对该部分需求的满足不到5%。一面是物流业迅猛增长和产业地位跃升,一面是金融供给不足制约物流业发展空间释放。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落实,以及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所激发的商品跨境流通需求,物流业面临国际业务迅猛增长的预期。
供应链具备金融风险防范优势。供应链金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有效汇集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于一体,对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理解更加深刻,由此形成的大、中、小企业“可视化”经营数据,促成健康、公平的信用评估体系,营造良性的供应链生态,使得基于产业运营实践的资金授信和风险防范更加可靠。
此外,物流供应链能够为传统金融创新提供丰富的业务场景,物流生态链所连接的各类消费和交易主体,以及由交易支付账户连接的各个服务方,在业务场景中通过输出消费分期、授信管理、风险管控、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赋能生态企业,充分体现出金融服务“脱虚向实”的使命与责任。
新科技应用助推供应链金融“弯道超车”。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科技,物流企业能够穿透产业链的业务场景和数据信息,对商品销售的物流订单预测、货物智能分仓、配送路线优化等环节储备服务能力。同时,商品销售方的订单分布、热销品动态、商品出入库信息动态、配送流向等,为物流企业的客户画像、产品设计、业务预测及资源布局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支持。而销售订单的成功交易离不开包裹物流的全程预测、跟踪和管理。因此,经由科技加载的供应链金融彰显出产业链润滑剂的作用,助力物流业转型升级。
顺应物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跨境资金划转需求井喷,比如向国外的港口、船务公司进行港杂费、运输费的支付,小额、多次划转面临的繁琐手续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中间费用,如何借由供应链金融工具简化外汇划转手续、缩减审核流程、精简审批材料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聚焦物流业务运营的实际需求,将培育供应链金融增值服务与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有机结合,成为放大物流和金融产业协同效应的不二选择。
一是满足融资需求。面临跨境物流业务的井喷增长预期,国际物流业务开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设备投资、业务垫资需求等将会大幅增加,同时资金投入和回笼周期延长。诸如此类的因素使物流企业资金压力陡增,需要金融机构大幅增加直接融资供应量,促进跨境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是专业金融管理需求。国内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及专业化金融财务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在国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借助供应链金融领域专业的资金管理工具,为物流企业增强运输实力、有效维护客户、拓宽融资租赁渠道、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等提供保障,形成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三是金融服务细分需求。伴随“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物流企业,在资金结算、电子支付、外汇服务、中间产品以及物流保险等方面需求凸显,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量身定制产品,为物流企业的风险防范、资金周转和利润率提升助力。
四是金融信息互通和人才需求。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政策法规、业务流程、资金交割等地域特征明显的信息互联互通需求迫切,金融机构和物流业需要发挥合力、聚焦研究和趋势预判,同时加强兼具金融视角和物流业务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
TAG: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