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2月21日,由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指导,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北京商报社、北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7年度(第十一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正式举行。经历了11年的积累,北京商业高峰论坛已成为“北京商业的指南针”。

 

本届高峰论坛以“新消费时代”为主题,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闫立刚出席并发表讲话,结合过去五年北京商业的发展成果、当前现状,详细阐述了未来几年内首都商业的走向。闫立刚指出,在全国开启进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北京的商业服务业要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新时代。

消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总消费规模破2万亿

 

闫立刚回顾过去五年北京发展的成果时表示,从2008年起,北京以其消费规模已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最大消费城市。2017年,北京总消费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规模扩大,是北京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

 

在规模扩大背后,是北京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体现。“贸易结构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闫立刚指出,从贸易结构上来看,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30.4%,居全国首位;在消费结构上,今年1-10月,北京实现总消费增长8.7%,零售额增长5.7%,服务消费增长11.6%。此外,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同样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数据显示,北京市恩格尔系数近年来逐渐下降,今年城镇恩格尔系数为21%,农村恩格尔系数为26.9%,已符合联合国划分的20%-30%富足标准。

 

不仅是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北京商业的发展同样体现在效益提升方面。闫立刚介绍,零售企业要实现效益,企业数量和人均利润是衡量的两项指标。数据显示,2012-2015年,市内重点企业数量从2851家减少到了1833家,这说明集约化程度在提高;而在人均利润方面却实现了逐年上涨,这也说明人们的工作效率在提高。

 

服务消费占比提高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从2007年起,消费占GDP的比重(即“消费率”)已经超过投资所占GDP的比重(即“投资率”),并在2016年达到60%的水平,高于投资率2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4%,是投资贡献率(31.3%)的近2倍。闫立刚表示,近年来,消费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消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保障民生的“稳定器”,这体现在人们对生活型服务业的需求上。闫立刚称,生活服务业已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肉菜等商品是社区居民每天生活的必需品,便民商业服务体系、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体系、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等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另外,北京近年围绕生活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需求打造“一刻钟服务圈”,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

 

消费还是生活水平的“风向标”。在生活服务领域,北京居民服务消费近年来也呈现出占比大幅提高的趋势,其中高水平的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交通和娱乐等消费的增长都超过10%。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京居民消费向品质化方面发展的态势。

商业供给深度调整

 

高品质供给需增加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商业供给能否及时紧跟需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消费幸福指数。闫立刚表示,聚焦目前北京商业服务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之一是便利化水平不高。

 

闫立刚指出,北京市的便利化程度还有待提升,这突出表现在老百姓对日常购物、饮食、特色餐饮等方面的需求上,这也意味着,相应的商业设施丰富度也需要提高。另外,商业物业租赁价格高居不下,甚至部分门店的转手费会比租赁费高出10倍,这也导致了实体商业门店的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春节临近,部分一线商业服务人员离京返乡,部分商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流失率甚至高达20%以上。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除最基本的便利性需求之外,品质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闫立刚认为,目前北京商业的另外一个短板是北京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国际会议很多,国内外人群来北京,不仅要有政治之旅、外交之旅、旅游之旅,还要有消费之旅。

 

扩大北京服务业开放先发优势

 

开放经济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营商环境的改善。闫立刚表示,北京是输入型为主的消费城市,不仅有80%以上的生活必需品供应来自外埠,同时还有大量外埠的生活性服务业劳动者来到北京务工。从数字上来看,2017年1-3季度,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2%。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需要北京坚持打造开放型经济。

 

“北京的市场就像北京人的局气一样,应该是包容的,是大度的。”闫立刚强调,北京作为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的首选城市,和自贸试验区以及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的“三驾马车”。闫立刚表示,没有开放北京就不会有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意味着,北京仍需要进一步促进营商环境的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在闫立刚看来,当前北京市已经开放了一批国外的企业走进来,但也发现部分企业会感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反映出的是在备案工作等各个方面,北京的水平还没有跟国际水平相对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有关部门在注册备案、税费交纳等方面要继续改革。

便民与提质并进

 

打造便民设施配套指标

 

2017年的北京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消费变革。闫立刚称,消费新时代,便民、创新、开放、提质、安全将成为北京商务工作发展思路。其中,便民是北京商业发展的原动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北京商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牵住的“牛鼻子”,要围绕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这条主线进行布局,着力保障民生、提质增效、优化环境。

 

为进一步推进疏解整治工作的进行,并加强北京商业服务业规范化水平,闫立刚透露,北京此后将打造一系列便民设施的配套指标,从政策层面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商业服务业企业的运营。如通过配套指标,明确商业服务业企业的经营范畴,要求计划与实际落地的商业项目相同。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自2015年以来,全市已累计疏解提升市场超过1026个、物流中心超过106个,涉及建筑面积1538万平方米。闫立刚称,未来三年,全市区域性市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疏解工作将基本完成。此外,北京也在加速完善便民商业网点的布局,预计在2018年将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400个,其中包括500个蔬菜零售网点。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北京商业发展布局已进入新常态,闫立刚强调,北京要改革创新、调整结构,加速提质增效,在此过程中,规划、政策、监管和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在规划方面,市商务委应起到牵头作用,重点研究北京的规划布局,将北京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疏解整治工作上,也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制定指标,细化到市内每个街区,构建商业生态配套指标体系。

 

在闫立刚看来,如同毛细血管遍布城市的物流体系,是将北京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在对物流规划的过程中,应围绕智能、互通、融合进行创新发展。从北京宏观的商业环境来看,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固本强基是商业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点,尤其是在新时代与新消费的背景中,更是企业创新的基础。

 

对标国际一线城市,北京的商业供给尚有不足。闫立刚称,北京的商业规划应具有首都特色。打造国际一流消费城市,要提供高品质服务,重点构造良好营商环境,保证商业服务业健康发展。未来北京要成为繁华而不喧闹、多元兼具特色、品位兼备文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