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服务模式亟待创新

资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物流社会总费用是GDP的17.8%(日、美为8%~10%),尽管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增加值以每年17%和15%的速度增长,但是真正反映物流业发展质量的

    资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物流社会总费用是GDP的17.8%(日、美为8%~10%),尽管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增加值以每年17%和15%的速度增长,但是真正反映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是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社会物流效率的体现。如果按照GDP中工业比重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在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一年仅1.62次(日本为7~18次),产品在自己手里几乎压了8个月,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相当于GDP的70%,资金效率低,企业赢利和资金积累能力非常弱,创新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弱。这种局面为物流业发展提出挑战。
    就中国物流业而言,经历高速发展的10年,已经不能再复制产能扩张的发展模式,势必走入以供应链整合为动力、以效率为原则、以创新为手段的发展方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升级。物流业的产业价值不仅是实现物流活动的功能,更是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途径。要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物流业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理念创新
    创新是科学的思维与系统方法的结合,产业的系统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始于思维,成于方法和工具。创新既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活动过程,又是经济与管理的活动过程。
    创新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硬”技术创新;第二类是新生产方法(方式)、新组织、新经营管理模式、新市场、新过程和新服务的“软”技术创新即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共同目标都是要提高产品市场的能力和实现其市场价值,落实到经济效益的目的,两种创新缺一不可。
    我们在谈到物流服务模式创新问题上,不可忽视创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关注新技术为物流业带来的转变,带来的新产品、新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通过管理活动带来的系统结构的变化,如组织、程序、渠道、信息资源等要素结构的改变。管理创新往往在创新活动中被忽视。这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能前进。
    纵观工业发达国家走过的创新之路,在每一重要发展阶段,无不伴随着管理创新活动的大规模实践,通过管理创新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通过流程再造,资源的再配置,极大地释放了系统效率。从100年前的泰勒的科学管理,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像“铁锹实验”这样的工作方法研究,实现标准化、效率化的管理目标,到之后的福特流水线,丰田的精益生产,以及后来融合了信息技术的ERP、敏捷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都是管理创新活动驱动下的成功模式。这些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创新成果,对今天中国物流业产业升级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值得物流同行深入学习和领会,也是我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市场创新
    物流业是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在供应链中如何看待物流成本呢?传统的观点将物流成本分为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笔者认为,这只是物流总成本中的冰山一角,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显而易见的成本。尽管我国许多企业对这部分的成本统计也不清晰,往往与制造成本混在一起,但毕竟容易理解,容易测算。真正对物流成本影响较大,且很难剥离的那部分成本是资金占压成本、效率损失成本、安全成本和质量成本。如果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降低这类隐性成本,就达到了供应链优化的目标。特别是资金占压成本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是企业现金流充裕和赢利能力的关键。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应该紧紧围绕这一客户绩效目标展开。
    我国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占了90%,研究供应链要聚焦在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上。制造业是工业社会的支柱,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制造业历经百年发展,竞争的关键指标经历了效率、成本、质量、多样化、快速反应、服务、绿色的更替和叠加。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效率、质量、成本这些基本问题,又要面临着多样化、应变、服务能力和低碳的竞争门槛。物流企业如何为制造业提供满足这些竞争能力的服务,就是我们市场创新的突破点。以客户供应链发展为驱动的市场创新活动,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笔者通过一个案例说明这一创新活动的过程。2012年上半年,我们曾为大连地区提供冷链物流基地的规划咨询服务。我们认为,一个物流园区的存在价值应成为该地区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体现供应链上增值服务的能力,解决供应链中的难题,避免同质化竞争。因此我们通过产业调查研究,发现辽南地区大量的果蔬产业滞销现象严重,农副产品交易处在有订单无约束的混乱状态下,分散的种植和收购方式成为市场活动主流,订单即使下达,往往不能执行,农户“扛价惜售”,贸易商“坐地起价”现象严重,“果贱伤农”年年出现。本地区还有大量的水产加工企业,多采用原料进口、成品出口的两头在外模式,这些水产加工的产前产后物流主要是与港口的衔接,全部是“各自为政”的分散活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由于果品、水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反季节特征,资金占压成为产业链中的突出矛盾,由于中小商户的信贷环境混乱,主要靠商户间的集资和拆借解决资金占压问题,大大增加了资金风险。#p#分页标题#e#
    针对这样的产业环境,我们认为,冷链物流基地要想争取市场,必须解决几类主要客户的商贸环境、融资环境和集成物流服务,包括报关报检、保税冷库和集疏港服务。我们规划的冷链物流基地首先明确服务能力,提出电子交易平台和融资平台是基地面向市场的主要服务平台,物流活动在此平台基础上成为支撑商流和资金流活动的必要功能。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只有在供应链中发现现存的问题,找到产业空白点,才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增值点。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活动,就是不断的程序创新的活动,目的是让投入生产和服务的资源要素产出最大化。管理创新活动可以分为经营活动的管理创新和运营活动管理创新,经营活动的目标是企业与市场、环境更加匹配,即战略更加清晰;运营活动的目标是涉及的人与组织、设备与设施、能源与物料、信息与技术能够综合效应最大化。经营能力和运营能力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在全球制造业已经非常普及的精益生产就是运营管理创新的典型范例,这种不断优化系统、不断消除浪费、不断改善的方法和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全球的汽车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在我国物流业谈精益管理的较少,许多人将精细化管理与精益管理混为一谈,混淆了对精益思想的解读,在管理实践中大打折扣。
    我们认为,目前物流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需要引入精益思想,需要科学、系统地认识精益管理的精髓和方法论,以解决目前运作效率低、资源重复设置、服务质量不高的普遍问题。
    我们在许多企业推行和普及精益管理的常识,也在一些重要项目中应用精益管理的手段,取得显著的成效。
    2010年,中国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北京运营基地搬迁中,我们为其设计规划的位于T3北侧综保区的新货站,就采用了精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改写了物流场站规划的传统做法,使得一个物流作业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未来运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冲突、低效等不合理因素,设施投入使用后能很快达到设计产能,产生较好的投资回报。
    精益设计源于精益生产,是精益思想在项目初期的集中体现。我们从货站服务相应的时间和需求量入手,通过对流程的定义,进行布局合理化的分析(SLP),依据需求量和流程制定合理的工业组织,采用柔性的资源供给策略,使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更加柔性。通过合理布局和流程分析,进行设备选型、信息系统选择和现场目视化管理;制定作业标准,采用流程并行和主辅作业分离的策略,达到作业的高效率;采用削峰填谷的策略,应对需求的波动,资源使用率大大提高。这次的项目实践证明,精益管理作为企业推动管理创新的成熟方法,值得在我国物流企业大大推广,一定能够为产业能力提升带来较好的效果。
    运营模式的改变,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的是客户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创新服务产品的重要途径。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