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贸业、物流业的形势分析与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丁俊发 一、先从江泽民同志的一段话说起 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2月25日在中央党校讲到
关于商贸业、物流业的形势分析与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丁俊发
一、先从江泽民同志的一段话说起
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2月25日在中央党校讲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的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进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1、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进入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内需拉动之路, 消费需求将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到现在为止,“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烙印是马克思、斯大林给我们的,因此要敢于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空想流通论”、斯大林的“无流通论”、和毛泽东的“轻流通论”。毛泽东同志重视枪杆子、笔杆子,也重视称杆子,但陷入左的阶级斗争理论时,就把流通变成资本主义复辟的温床,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影响经济发展,这就需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清除这种烙印,与旧观念彻底决裂。
3、“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的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流通生产力,大力推动发展新的流通方式,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等。
现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研究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讲话,这不仅仅是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对流通问题的精辟论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2009年商贸业、物流业的形势分析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上中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凸现,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从13%下降到9%,今年一季度,也从去年增长10.6%下滑到6.1%。商贸流通业、物流业也受到很大冲击。见下表
项 目
|
绝对额
|
同比增长( %)
|
增幅(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08488
|
21.6 (扣除物价为 15.7)
|
+5.9
|
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亿元)
|
265456
|
10.4 (按可比价格计算)
|
-9.4
|
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
25616
|
17.8 ( 2001年以来首次低 于 20%)
|
-5.7
|
社会物流总额(万亿)
|
89.9
|
19.5
|
-6.7
|
全社会货运总量(亿吨)
|
245
|
9.3
|
-1.4
|
2009年1-3月
项 目
|
绝对数
|
同比增长( %)
|
增幅(%)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9398
|
15
|
3.6
|
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亿元)
|
55698
|
2.2 (按可比价计算)
|
|
货物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亿美元)
|
4287.39
|
-24.9
|
|
社会物流总额(万亿)
|
18.7
|
按现价计算下降3.3(近几年来首次负增长)
|
-15
|
全社会货运量(亿吨)
|
57.8
|
4.4
|
-6.3
|
#p#分页标题#e#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比2007年增长21.6%,充分显示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27%一下子下跌到9.7%,到今年1-2月份,虽同比增长了15.2%,但增幅下滑5个百分点。全国一百家重点零售企业1-2月份销售额只增长7.01%,销售与效益下滑十分明显,对此不能过份乐观。
2009年走势判断:
第一,我对今年GDP增长7%左右充满信心。因为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加上新农村建设,基本面没有变,发展空间很大;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应对措施有力,已初显成效;G20会议取得积极成果,鼓舞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改善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方针正确。根据我们对PMI的监测与分析,PMI的平均值已从去年四季度的41.5%回升到今年一季度的48.9%,去年四季度经济的急剧下滑已得到抑制,中国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目前整体经济处于低位缓冲区,二季度仍是如此,三季度将缓慢爬升。
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与去年增幅可以达到基本持平,即增长15%左右,考虑到今年国家加大刺激消费的力度,以及CPI下降(要密切注视通胀与通缩的变化),出口产品转内销等因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也可能接近20%,进一步加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目前由于经济下滑对流通业的影响,还没有走出销售下跌的阴影。城市影响大于农村,百货店影响大于连锁超市,东部影响大于中西部、高档品影响大于低档品,“土豆效应”、“口红效应”在中国同样出现。
第三,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将随着投资、工业生产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速减慢而有所回落,二季度将好于一季度,下半年回升速度将逐步加快,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27.5万亿左右,可比增长速度在9%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全年平均将下降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全年将下降10%左右。
第四,物流业
的发展是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进出口与农业。在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一直占到80%以上,工业是否回暖对物流业起决定作用。根据我们对制造业PMI的跟踪,已从去年四季度的41.5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48.9,且连续四个月上升,三月份已达到52.4%。非制造业PMI已上升到55.7%,比上月上涨13.8个百分点。两者均超过50%的临界点。由于全球经济下滑,进出口物流将受到很大影响,根据长鞭效应,世界经济增速降低1%,将引起世界航运市场10%的增速放缓。我们预计,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将接近100万亿,增长13%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和物流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10%和9%左右,物流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五,进出口贸易由于全球经济继续下滑,虽然G20希望到2010年底经济回暖,但2009年仍将是最困难一年,发达国家将出现0.5%的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降至4.5%左右,全球经济增长将从去年的2.5%降至1%。所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虽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我建议要适可而止),但仍不会有好的前景,将保持去年的增长水平或略有下降。
三、关于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中国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内需拉动运行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思路,逐步把消费拉动放到首位。把促进消费作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主要的最直接的途径
(1)在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这一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链条上,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归宿,消费是经济运行的起点,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终调节者,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这里指的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但满足民生需要的最终消费是最根本的。不解决这一基本认识,应对措施可能回到“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老路上去。#p#分页标题#e#
(2)把适度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作为一个硬指标。我不反对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攻坚时期,以及在特种情况下为保增长,加大投资需求力度,但这是一种不可能持久的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2003-2007年投资率年均达到42.3%(2006年全球投资率为21%),最终消费率2007年下降到49%(2006年全球最终消费率为89%),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5.3%。我认为投资过热,消费偏冷,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与拉动力大于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与拉动力,必然会失去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动力。建议最终消费率到2015年恢复到“九五”时期60%的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要高于48%。据此,大刀阔斧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居民收入提高速度大大低于国家财政与企业收入提高水平的局面,为消费拉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把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的重点放到三个方面,即“民”、“小”、“市”。“民”即民生,“小”即中小企业,“市”即商品市场、资产市场与服务品市场。
1、民生。中央在“重民生”上已下了很大功夫,建议:
第一,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国民收入更多地向居民倾斜。
第二,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城乡低保范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三,建议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支持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
第四,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机制。合理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对农资、农机具、家电下乡实行补贴,不断提高农民工工资,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这四个“建立”将有效的夯实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逐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2、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但我们的政府、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支持力度是相当不足的,为了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一些大型企业是十分必要的。4万亿新增投资受益的是大企业,是国有企业。据媒体对国内14家银行的公开授信资料进行统计发现,今年前两个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不到总规模的4%。为了确保对中心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建立由政策性银行牵头,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参与,建立三个开发基金,第一,制造装备业发展基金,基金额度为500亿。重点支持十大振兴产业中的制造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中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领域,实施有力支撑。#p#分页标题#e#
第二,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基金,基金额度为500亿。重点支持推进新型流通方式的、信誉好、销路好、管理好、有创新、吸纳就业人员多的中小流通企业,包括经营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批发、零售企业。
第三,物流业发展基金,基金额度为500亿。出台“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但关键在落实,由于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主体,许多经费得不到落实,使一些示范工程,使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可能成为纸上谈兵,所以建立物流业发展基金对于物流业自身的发展十分迫切。据我们测算,物流业值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带来10万个就业岗位。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三个基金加上已设立的外贸发展基金将有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市场。要给以下三种市场加热升温。
(1)商品市场。
当前应对城乡消费热点有一个正确认识,我认为城市的消费热点是:住房、轿车、电信(包括电视网、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因特网)、旅游、家庭与个人服务。农村的消费热点是:农资、住房、农村交通工具、家电、旅游。对于商品市场除了已有的措施外,建议:
第一,重点培育支持年营业额超亿元的全国4000多个批发市场的改造与升级,商务部提出的“双百工程”是远远不够的。2008年从事批发市场的就业人员超过1000万,加上他们的家人,实际稳定了3000万人的生活保障。去年 亿元以上批发市场销售额超4.5万亿,已是中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批发与零售的主要业态与主战场。今后对4000多个亿元以上批发市场建议一律实行贴息贷款,以及减免税政策,增强他们的国内外销售能力。
第二,考虑到流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状况(1-2月61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利润下降75%。100家重点零售企业利润也有明显下降),建议5.5%的营业税今年减一半,激活流通企业的促销积极性。物流企业5%的营业税参照现行运输企业税率3%征收。
第三,除“家电下乡”以外,建议增设“住房下乡”并实行补贴。学习发达国家的办法,由建筑公司为农民设计上百种不同房型、不同经费标准的住房,由农民自选,建筑公司实行交钥匙工程,凡第一次改建与新建一律补贴一万至二万元。考虑到农村的复杂性,可由东部沿海与地震灾区先行试点。
第四,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和特别消费税。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但由于国家对进口高档名牌手表、香水、化妆品、高档皮具、箱包、沙发等进口一直实行惩罚性高额关税和加征特别消费税,致使国内市场同类商品价格一直高于境外市场,从而向国外流失了相当一部高档消费。建议采取降税政策,做大这一市场,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的需要。
第五,鼓励城乡居民的汽车消费。这方面政府已出台了不少政策,关键在于落实。特别是要启动消费金融,要从住房、汽车扩大到耐用消费品、旅游、装修等领域。#p#分页标题#e#
第六,大力发展网购市场。据测算,去年中国网购市场已达1200亿(有的统计已超过2000亿),同比增长128.5%,仅淘宝网每天有900万人次上网“逛街”,并创造了57万个直接就业的岗位,也刺激了城市物流配送业与快递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资产市场。
第一,一定要按市场规律稳定发展股市,增加投资者的资产性收入。我非常支持创业板市场的出台,争取风险投资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每年投资1万家中小企业,年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还应支持深交所进一步做大中小企业板。
第二,房市。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房地产的有关文件,引导与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房价之高引起了老百姓的极大不满,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与贷款两个闸门,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调控,从而形成了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政府站在中间。我认为目前由政府出面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商品房的价格,目前中国低工资下的高房价,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住房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我认为在目前价位上,压掉20%-30%的价格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告别房地产的暴利时代,这样才叫回归理性,才能形成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局面。
(3)服务品市场。这里我重点建议三个服务产品。
第一,旅游产品。中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城市恩格尔系数已达到37.9%,农村为43.7%,人们对服务品消费的追求大大增加,其中一个重要产品就是旅游消费。根据国外研究,43%的旅馆、餐饮店,42%的航空运输、23%的铁路运输、12%的汽车运输、8%的农业与6%的建筑业与旅游业直接有关。我建议,尽快制订与推出全民休闲计划,一业带百业,何乐而不为。
第二,技工培训产品。现在一方面是2300万农民工失业,今年还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实际失业率已超过登记失业率(4.6%)的一倍。但另一方面合格的技工短缺。据广东调查,缺失率达5-10%,因此,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技工培训是一个大市场,政府不要什么都想包下来,要依托行业协会,要鼓励民办,但要有法律、有标准、有监管。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建议免费或收很低的费。
第三,家庭与个人服务产品。包括中介服务、家庭服务、医疗服务、职业服务、保安服务等等。这种服务起码可以安置5000万人就业。发达国家这一市场很发达,服务产品很多,很方便,很放心。建议大力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促进城市居民消费。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服务产品市场很混乱,不规范,“不放心、不称心、不方便”三不现象仍很严重。建议责成一个部门统筹规划,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四)扩大消费要贯彻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注重协调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倡导科学消费观。中国是一个资源性约束很大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粗放型,付出了资源大量损耗、环境严重污染的代价。因而扩大消费决不是提倡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质化基础上的畸形化的“高消费”,也不是用公款辅张浪费的高消费,也不是在假冒伪劣产品基础上的消费,而只能是健康、达标、环保、绿色的可持续消费。#p#分页标题#e#
第二,既要注重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目前更要注意消费信心的提高。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目前城镇与农村居民已有了一个扩大消费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是不均衡的或极不均衡的,但城市居民的万元到几十万元级消费,农民的千元至万元级消费已是不辩的现实。目前问题大的是消费信心,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反映了对中国经济前景与今后收入预期,以及可发生支出心理没底。所以,政府要做的是实事,不是说空话。
第三,我在九十年代就提出扩大消费要六路并进,即改革消费体制、提高消费能力、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这六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决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09年4月9日丁俊发同志在国家发改委经济形势与对策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