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周年 多种方式的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目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交通运输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旧中国交通运输业非常落后,而且发展十分缓慢,装备破旧,民间运输工具主要以畜力车和木帆船等为主,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当时,全国仅有8.07万公里的公路,其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里,全部是蒸汽机车;内河航道7.36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仅2.42万公里;民航线路1.13万公里,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个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客运总量仅为13695万人,货运总量仅为16097万吨,约有一半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建国初期,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仅占全国的5.5%和24.3%。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交通运输业的基本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后受三年“大跃进”、十年动乱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生产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运输生产全面下降,铁路主要干线几度濒临瘫痪,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虽有发展,但由于历史基础太差,欠帐过多,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仍很薄弱,总量不足,铁路、公路里程短、质量差、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到1978年,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只有123.5万公里,其中,铁路5.2万公里,公路89.0万公里,内河航道13.6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14.9万公里,管道运输0.8万公里;全国铁路复线里程只有7630公里,电气化里程只有1030公里;铁路机车拥有10179台,其中蒸汽机车8039台,占机车比重近80%;公路中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占的比重很小,仅为16.0%,路面铺装率只有73.1%,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占40%以上,没有高速公路;汽车缺重少轻,性能差,油耗高;内河航道大都处于自然状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仅133个,港口机械设备落后,运输船舶少;民用机场只有78个,机场设施落后,飞机陈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商品流通迅速增加,内外贸运输量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时货物运输,由于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需要运进城里,同时又要运回工业用品和日用消费品,迫切需要增加运力;在货运紧张的同时,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买火车票极度困难,铁路客车超载严重,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处于紧张状态,民用机场少,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十分突出。“行路难”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的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党的十二大把能源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交通运输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共识,全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p#分页标题#e#

二、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49年的18.74万公里发展到1978年的123.51万公里,2008年已经达到473.18万公里(不含村道),分别是1978年的3.8倍,1949年的25.2倍,其中,2008年公路里程为200.9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49年的24.9倍;铁路里程7.97万公里,是1949年的3.7倍;管道输油气里程从1958年的0.02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5.83万公里,增加了291.7倍;2008年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2773个,比1978年增加12018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076个,增加943个;民航航线里程从1949年的1.13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46.18万公里,民用机场2008年达到152个,比1950年增加116个。

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由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组成的“五纵七横”公路运输大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其中“五纵”指同江到三亚、北京到福州、北京到珠海、二连浩特到河口和重庆到湛江五条公路,“七横”分别为绥芬河到满洲里、丹东到拉萨、青岛到银川、连云港到霍尔果斯、上海到成都、上海到瑞丽以及衡阳到昆明七条公路。这十二条国道主干线总里程约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500公里,一级公路1145公里,二级公路8983公里),贯穿我国各直辖市及绝大部分省(区)的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90%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连接在一起,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在“十五”期间实施了以提高国土交通通达度、改善农村道路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通达度明显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2.10万公里,实现了99.2%的乡镇、92.9%的建制村通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农村的交通条件。2008年全国公路密度达38.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1988年以来,国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发展尤为迅猛。1988年147公里的沪嘉公路建成通车,我国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之后高速公路建设连创新高,到1999年突破1万公里,到2002年突破2万公里,到200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到6.03万公里,实现了全国省际及大部分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公里连接。我国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九五”之前,我国铁路先后建成了成渝、天兰、宝成、兰新、鹰厦、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太焦、京原、阳安、通坨、丰沙大线、石太线、京秦线、新荷线、枝柳线、邯长线、皖赣线、南疆线、青藏线、阜淮线、梅七线、京九线和南昆线等铁路主干线,铁路网骨架已铺至全国的东西南北,各省、自治区的省会及直辖市都有铁路与首都北京相连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了在我国交通运输中起骨干作用的高标准、高质量、大能力的“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八纵”为京哈通道、东部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广通道、大湛通道、包柳通道、兰昆通道;“八横”为京兰通道、煤运北通道、煤运南通道、太原至青岛通道、第二亚欧大陆桥通道、宁西通道、沿江通道、沪昆(成)通道、西南出海通道。“十一五”期间以客运专线、区际干线、煤运通道、西部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北京至深圳、哈尔滨至大连、宁波至深圳、郑州至西安、石家庄至太原等客运专线、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开工建设,现已新建客运专线5000公里。目前正在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重点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现已建成城际轨道交通1000公里。为了进一步扩大铁路路网规模,提高既有线能力,开工建设了北煤外运第三通道、兰州(西宁)至重庆(成都)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和青藏铁路延伸线等。2008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97万公里,居亚洲第一位。其中复线2.89万公里,电气化铁路2.76万公里。目前,铁路已经形成了“四纵两横”的提速网络,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6000公里,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主要城市。#p#分页标题#e#

建国60年来,我国民航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世界民航大国的光辉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运输网络不断扩大,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航定期航线航班达到1532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港澳航线)1235条。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并根据市场的热点变化,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民航还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在新疆、云南等省区形成了支线运输网络。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枢纽、连接全国各地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的航空运输网络。2008年国际航线已达297条,通航46个国家的104个城市,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起点联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内地38个城市通航香港,10个城市通航澳门,这些运输航线方便了大陆与港澳地区的往来。为满足航空运输市场对运力的需求,民航利用国外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方式,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民航加强了机场、航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建、扩建、迁建和新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80多个大中型机场,建设了一批支线机场,机场设施越来越接近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2008年,全国共有通航机场152个,航空运输通达能力显著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沿海港口泊位数仅有161个,港口泊位不足,设施落后,货物的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港口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到200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达到1277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数1335个,是1978年的10.0倍,平均每年增长8.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现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一批大型原油、铁矿石、煤炭、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继建成,港口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个层次的港口体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在长江、西江干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我国管道运输始于1958年,当时管道运输里程仅有0.02万公里,随着我国炼油业的发展,输油(气)管道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到2008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达5.83万公里,其中,输油管道3.07万公里,输气管道2.76万公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广大地区四通八达、输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输体系。全国100%天然气、90%以上的石油通过长输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向炼油厂、化工厂及海运码头。“八五”以来,我国的长输管道建设有了新突破,油气长输管道以每年约400余公里的建设速度递增,东北、华北、华东管网进一步完善。长输管道建设不仅在陆地上有所发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中延伸。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建设,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越黄河、淮河、长江,途经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到达上海,全长约4000公里,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该工程是目前我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交通基础建设总量,交通运输发展逐步改变了单一运输方式分别发展的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和比较优势,注重几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优势。一个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充分发挥航空、水运、管道比较优势,结构合理、有机衔接、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p#分页标题#e#

三、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运力结构显著改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运输工具的数量大幅增加。

铁路从1997年4月1日到2008年的十一年中,陆续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主要运输线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全面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既有线提速的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等成套技术,形成了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到200—250公里的技术标准体系,时速200公里及其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达6200多公里。通过提速,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运行速度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铁路货运重载技术取得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秦铁路重载运输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实现运量达3.5亿吨,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铁路主要干线普遍开行了5000-6500吨货物列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速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铁路装备行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针对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环境保护等难题展开科研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的青藏铁路伟大工程创造了世界一流水平。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路的成功投产,表明中国交通正在迅速向以高技术集成为显著特征的现代运输方式迈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全面推进,北京到天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列车奥运前夕正式运营,最高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京津城际开通运营开辟了中国高速铁路的新纪元。客车、货车和机车的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国内设计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49年底,全国拥有民用汽车仅5万余辆,大多数是技术状况低下的破旧汽车。1978年底,全国民用汽车达到135.84万辆,其中,载客汽车25.90万辆,载货汽车100.17万辆,分别为1949年的26倍、15倍和30倍。到2008年底,全国民用汽车达到5099.61万辆。其中,载客汽车3838.92万辆,载货汽车1126.07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8倍、148倍和11倍。在公路运输车辆不断增加的同时,车辆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在公路的运力结构上,形成了大、中、小型相配套,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格局。公路旅客运输向快捷、舒适、安全发展,公路货物运输向快速、长途、专业、重载发展,专用车产品向重型化、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轿车工业基本上是空白,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以来我国轿车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全国轿车保有量达2438万辆,私人轿车达1947万辆,相当于每百人拥有1.5辆轿车。在轿车产能不断增长的同时,轿车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安全性大大提高,盘式制动器、ABS成为了乘用车的标准配置,发动机功率明显提高,动力性更强,轿车的悬架系统不断改进,我国轿车技术发展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

沿海港口逐步建设了一大批专业化泊位,港口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大型专业化码头,港口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作业效率显著提高。2007年5月9日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打破船时效率和单机效率两项集装箱装卸作业世界记录,标志着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的软硬件设施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我国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装卸效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水运方面,我国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净载重吨位不断上升。2008年底我国拥有营业性远洋运输船舶2136艘,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跃居世界第四位,中远船队运力规模居世界前列,中远、中海双双进入世界班轮公司前10位。另外,深水筑港和航道整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抗软化成果世界领先,长江口、珠江口航道整治一二期工程的完成,其通过能力和大型船舶适应性明显提高。

民航已建成了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成了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引进、消化、开发和创新体系,建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航空安全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增强,航空安全水平接近民航发达国家水平。到2008年底我国机场已达152个。在机场建设数量提升的同时,也没有放松机场技术上的升级改造,尤其是航管、通信、导航和气象保障系统的技术改造。民航首都机场、上海机场和广州机场等三大枢纽机场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分页标题#e#

在管道运输方面,管道勘察、选线已经应用航空遥感和卫星定位技术,管道设计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管道施工的开沟、布管、焊接、下沟回填实现了自动化一条龙施工作业。我国已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长距离输送管道及其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能力,年管道建设能力由20世纪70年代的400多公里,提高到现在的2500公里。1989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输油管道──花土沟至格尔木输油管道;1990年建成了亚洲最长的依兰至哈尔滨246公里煤气管道;经过科技攻关,1996年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位于流动沙漠中的输油、气管道。总长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一期工程已经投入商业运营,二期工程将于2010前完工,我国的管道运输技术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之列。
 
四、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运输装备的不断改善,促进了交通运输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86.79亿人、旅客周转量23196.70亿人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209倍和150倍,年均分别增长9.5%和8.9%;完成货物运输量258.74亿吨、货物周转量110300.83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161倍和433倍,年均分别增长9.0%和10.8%。其中,铁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4.62亿人和7778.60亿人公里,是1949的14倍和60倍,年均分别增长4.6%和7.2%;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33.04亿吨和25106.28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59倍和136倍,年均分别增长7.2%和8.7%。公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268.21亿人和12476.11亿人公里,是1949年的1483倍和1567倍,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3.3%;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191.68亿吨和32868.19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241倍和4038倍,年均分别增长9.7%和15.1%。水运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29.45亿吨和50262.73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116倍和796倍,年均分别增长8.4%和12.0%。民航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93亿人和2882.8亿人公里,是1949年的713倍和1558倍,年均分别增长11.8%和13.3%;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407.64万吨和119.60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170倍和570倍,年均分别增长9.1%和11.4%。管道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4.54亿吨和1944.03亿吨公里,是1971年的39倍和216倍(管道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从1971年开始统计),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5.6%。

随着我国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装卸设施、支持系统的配套,港口货物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提高。2008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0.22亿吨,货物吞吐量连续5年蝉联世界第一,比1978年的2.8亿吨增长了近25倍,年均增长11.3%。2008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831万标箱,是1981年10.3万标箱的1245倍,年均增长30.2%。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六年蝉联世界第一。有8个港口吞吐量进入世界前20强,16个港口进入世界前100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为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进、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速公路、高速列车、城际高速轨道交通、港口和民航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缩短了人员交往和商品流通的时空距离,为人与物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经济社会和对外贸易发展以及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国外的经验,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的十年内,产业聚集的效果十分明显,其两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走向延伸发展,在各个出入口区域形成一系列卫星城镇或经济开发区,并以高速公路为轴线扩散形成产业带。这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也得到了证明,如京津塘高速全线143公里,从北京到塘沽的11个出入口附近区域,依次布设了北京经济开发区、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武清高科技产业区、逸仙园国际科学工业园区、新技术产业园区、程林庄化工新技术产业园区、军粮城新技术园区、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条高速公路产业带成为了中国北方的“硅谷”带。

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促进了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带来了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增加。例如广深高速公路建成后,内地到香港旅游和从香港入境的游客明显增多。沈大高速公路建成后,旅行观光非常方便、舒适、安全,沿线城市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快速增长;高速、高效的交通系统使商品流通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得以实现,扩大了市场的范围,也带来了沿线地区商业的繁荣,促进各类大小集贸中心的形成。据测算,中国每亿元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能直接带动社会总产出近3亿元。快速发展的中国交通运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p#分页标题#e#

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节省了出行时间、降低了出行成本,同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现在人们出行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铁路有夕发朝至列车、快速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动车组,公路既可乘坐高速公路快速客车也可以自驾车出行,还可选择更为快捷的飞机出行。目前,交通运输服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基本可满足一般情况下各类旅客出行的需求,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清洁、方便的出行环境,大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增量的快速发展和存量的不断升级改造,交通网络覆盖面会进一步扩大,通达度会进一步延伸。在发展的过程中运输结构、网络布局会进一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将更加协调、顺畅,综合运输的高效率优势将更加突出。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将不断提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将有力的支撑和促进未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统计局网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